一谈恋爱就觉得不自在?研究发现,有这种特质的人离婚率更高!
文章分类:恋爱物语 发布时间:2023-05-08 阅读: 821
最近在后台收到的一条粉丝留言,引起了我的注意:
“你好老师,我今年29岁啦。谈过不少恋爱,但基本每段关系都很短暂,没啥结果。而我最近反思到自己的一个问题是,我似乎很容易在关系中患得患失,哪怕和对方在一起已经有一段时间且感情稳定。
比如,我经常会时不时地去测试对方是否对我还有兴趣,是否还像当初那么爱我,并且会通过ta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跟情绪变化来作推测跟判断。好比ta今天为啥回复信息的速度变慢了?怎么好像对我说话的语气变了?是不是因为我最近变胖了,还是我暴露了什么ta不喜欢的点,又或者有更吸引ta的人出现了?
有时候我明明知道这些担心可能是不必要的,但还是忍不住去想。也常常因为这样导致我很难跟一个人谈很久,弄得对方也不开心。我想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能帮我分析一下吗?谢谢。”
其实,这位朋友在恋爱中对伴侣心意的观察、揣测,和对自我行为的审视、反思,正是高自我监控的表现,这是一个经典的心理学人格特质。
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自我监控」这个概念。
什么是「自我监控」,
高/低自我监控者的区别在哪?
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概念最早由明尼苏达大学的马克·施耐德教授(Mark Snyder)在1970年提出,它用来描述:人在日常生活中会通过不断审视自我,并反思和调节自己的行为表现,来适应不同社交情景的能力。
换句话说,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人会“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展示(self- presentation)。自我监控水平就是衡量这一展示程度的重要指标,其由低到高,形成一个谱。
特定环境下,自我监控程度更高的人对于“这个场合中,我该如何表现自己才显得更合时宜”会非常关注和敏感,ta们会根据他人的反应和当前所处环境所提供的线索,来不断矫正自己的行为表达和情绪态度。
现实生活里,ta们很懂怎样在各类社交场合“随机应变”,并让人感觉如沐春风(Furnham & Capon,1983)。但ta们在每个朋友身上投入的时间跟精力会相对较少,人际关系维持时间更短。
而自我监控者程度更低者,则很少关心别人是怎么想的,不太在乎社会规范,ta们更受自己内部信息的指引,按照自身感觉、判断和信念去说话做事。因此不论在哪种社交场景里,ta们都更能做到“表里如一”,容易“打直球”,甚至有时会因缺乏社交技巧而成为尴尬的制造者。但ta们的人际关系维持时间较长,投入程度更高。
自我监控水平除了影响人们在社会活动和关系中的总体表现以外,在更深层面,还体现着人们对权力认知的差异。
本质上,高自我监控者内心深处更渴望获得权力,有着明确的目标靶向并懂得如何利用人际关系去实现它(Flynn & Ames, 2006)。哪怕在此过程中,为了迎合他人的期望和要求需要牺牲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也无妨。因为在ta们看来,权力是能够带来成功和幸福感的重要手段。
相反,低自我监控水平的人对社会地位和权力的欲望需求更低,相比为了追求权力而修饰、牺牲一部分“真实的自我”,ta们把“自我的一致性”看得更加重要(Snyder, 1979)。
作为一个客观指标,自我监控水平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大部分人的自我监控水平都相对处于中间位置。高自我监控者和低自我监控者在生活的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劣势。
例如,相比低自我监控者,高自我监控者常常凭借出色的印象管理能力和灵活的社交技巧,在职场上如鱼得水,也更容易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大到在政治和商业领域有所成就,小到掌控着自己的体重(Burke et al., 2012)。但在亲密关系中,自我监控水平更低的人普遍亲密关系更稳固、离婚率更低(Leone & Hall, 2003)。
在亲密关系中,高/低自我监控者分别作何表现?
总的来说,时间跨度相同的情况下:
自我监控水平越高的人,越容易拥有更多恋爱对象,但同时关系持续时间更短。反之,恋爱对象可能更少、但持续时间更长。
约会初期:
高自我监控者常常更“激进”,低自我监控者则更“谨慎”。
对于是否要开展和进入一段关系时,对方的外貌、收入、学历、社会地位等容易被看见的外在条件对高自我监控者的吸引力更大。而低自我监控者则倾向于花更多时间去探索对方内在的人格、性格等品质(Snyder et al., 1985)。因此,前者更容易快速做出决定,后者会把周期拉很长。
同时初次约会时,高自我监控者容易过度展现甚至伪装对对方的兴趣和喜爱(Loene & Howkins, 2006),来主动创造更多接触的机会。而人嘛,总不会吝啬于给喜欢自己或者主动向自己示好的人多一点机会。
进入热恋:
相较于高自我监控者,低自我监控者的自我暴露程度更高。
自我暴露对高自我监控者来说是危险的。由于对自身外在形象存在强烈的管理需求,ta们不能允许那些有可能不被伴侣认可或喜欢的特质轻易暴露(Wright et al., 2007)。这也就限制了ta们自我暴露的可能性和程度,并有可能因此失去和伴侣建立亲密联结的机会。
相反,低自我监控者在进入关系后顾虑更少而暴露更多。即便有时候ta们甚至会显得笨拙、可气,但较高的自我暴露不仅能加深感情,还能促进关系的持久(Snyder & Simpson, 1984)。
此外,比起高自我监控者,低自我监控者更倾向于在进入关系后做出承诺(Snyder & Simpson, 1987)。
激情褪去后:
高自我监控者更“审时度势”,低自我监控者更“死心塌地”。
关系在这一阶段,基本就进入了“容易相互看不顺眼”的脆弱时期。但低自我监控者会更关注伴侣的优点(Leone & Corte, 1994),且更有可能理想化伴侣(Leone et al., 2016)。也就是说,虽然慢热,可一旦关系进入稳定期ta们反倒容易“上头”,认定一个人就是“the one”,并愿意付出更多努力来维持两个人的感情。
高自我监控者则不同,ta们会通过审视眼下关系的实际情况来作出选择,如果伴侣的缺点难以忍受,或彼此之间难以磨合,就会终结关系(Snyder & Simpson, 1984)。
此外,高自我监控者对于权力的追求也体现在亲密关系中,那些有更高社会地位的伴侣更能“牵绊”ta们(Fuglestad & Levert, 2022)。但也不排除因双方权力相差过大或社会地位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关系畸变和破裂。
01丨你是否既对自身的形象管理很在意,对伴侣的也同样在意
比起低自我监控者,追求印象管理和社会赞许的高自我监控者进入亲密关系后,也会把伴侣的穿衣搭配、体重体态纳入自我形象管理的一部分,并试图来参与把控甚至主导伴侣的形象。
02丨你是否乐于或向往能和伴侣共同做所有事
研究发现:即使身处在一段亲密关系中,高自我监控的人在参加不同活动时还是倾向于寻找不同的“搭子”,而低自我监控的人则更倾向于和伴侣一起参与全部活动(Norris & Zweigenhaft, 1999)。
一定程度上,这也意味着高自我监控者更容易回避深度亲密关系的建立,低自我监控者则更希望和伴侣形成安全依恋的关系。
03丨你是否在谈论前任时更容易打“差评”
在评价前任这件事上,自我监控程度更低的人,会对前任有更多差评(Leone et al., 2016)。这和ta们理想化现任伴侣的需求是相辅相成的。并且在认知中夸大前任的缺点时,也会使ta们与前任分手这个行为显得更合理,更加体现自己“言行一致”。
相较而言,高自我监控者由于将伴侣的行为也纳入了自我监控的范围内,所以对前任的评价实际上会更准确、客观。
04丨你是否经常能get到伴侣的“话外音”
没错,自我监控程度越高的人,越能“解码”别人语音中的情绪信息,以进行更好的回应(Mill, 1984)。所以现实生活中,高自我监控者在亲密关系里往往“情商”更高,而低自我监控者则常常显得笨拙、迟钝甚至可气。比如你明明说话口气已经很不开心了,ta们却依然对此毫无察觉。
如果在这里,你联想到一些从不知道自己错哪儿了的直男(或者就是你本人),似乎也能稍稍释怀了?
05丨你是否喜欢在伴侣面前做“领导”,主导你们的所有活动
高自我监控者不仅在职场上善于展现领导力,在亲密关系中同样有此倾向(Ellis, 1988)。特别是,在做共同计划时,通常由ta们拿主意。又或者你们和一帮朋友一起活动,对于去哪儿吃饭、在哪集合大家犹豫不定时,ta们会忍不住站出来拍板。
06丨你是否更擅长撒谎,也更擅长识破伴侣的谎言?
相比低自我监控者,高自我监控者更擅长撒谎,或者说更擅长粉饰和伪装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且ta们的谎言确实不容易被识破(Miller et al., 1983)。
同时在此基础上,研究还发现,当一个高自我监控者面对别人撒谎时,ta对这个人越熟悉,就越容易识破谎言(Brandt, 1980)。
如果你发现自己也和文首的那位粉丝朋友一样,在亲密关系中有着较高的自我监控水平,并希望能够向低自我监控调整转化,我们的建议是:
首先,你可以通过复盘和反思来认识自己的自我监控倾向,找出在亲密关系中具体的问题和困惑,在此基础上增加对自己内心情绪变化和真实情感需求的关注度,并试着接纳它们。比如你总是过分关注伴侣评价而活得小心翼翼、并感到压抑。
其次,你不妨多多练习有意识地表达这些情绪与需求,和伴侣进行积极沟通、建立共同的目标。这一过程中,你同样需要给予伴侣更多的信任,进行更多的自我暴露,尤其是真实、脆弱等方面的暴露。
最后,我们希望你还能够意识到:没有人时时刻刻在监控和评价你,包括你的伴侣。更多时候,是你把对自己的想象,套用在了别人对你的想象之中。这何尝不是一种庸人自扰呢?所以,自信一点,勇敢一点,你会更觉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