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时,如何避免尬聊?
文章分类:恋爱物语 发布时间:2023-01-31 阅读: 1689
过年回家,相信很多单身狗都经历过被各路亲戚围观询问“找男/女朋友了吗?”的场面,催婚也一度成为春节的“主旋律”。
在父母长辈催婚的压力下,相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到了适婚年龄却未找到合意伴侣的年轻人的选择。
父母安排、亲戚介绍、同事牵线、朋友搭桥,相亲几大重要渠道已备好。
又或者网络一线牵,珍惜这段缘,各类社交软件为婚恋交友开疆拓土,最终都还得看奔现见面。
在微信上沟通,还能用表情包缓解尴尬,而面对面交流时,常常金星撞上火星,话不投机半句多,不如奉行沉默是金。
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在相亲时避免尬聊呢?
社长想分享几个语言和人际沟通的法则,或许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礼貌原则和赞誉原则
英国语言学家Leech提出了谈话时需要注意“礼貌原则”和“赞誉准则”:尽量少贬低他人,尽量多赞誉他人。这两条人际交往的法则在相亲场合也同样适用。
防尬聊妙招一:注重礼貌,站在对方角度考虑
你我本无缘分,全靠父母之命死撑。相亲的尴尬,更多是出于本人意愿不足,被强行拉郎配。但换位思考,对方可能也是被强人所难的同病相怜者。
但凡没人拿刀子逼着你去相亲,起码说明本人还是有一定的相亲意愿。那么基本的礼貌肯定要有。就像你永远不会轻易放客户鸽子一样,预约好对方的时间后,尽量准时出现不迟到,至少能让对方感到被尊重。
在商量吃什么时,需要问清对方的忌口和口味偏好,如果不吃辣,川菜馆和辣味火锅就划掉吧;如果海鲜过敏,虾也不要再点啦。
在开始吃饭后,低头看手机前要跟对方说声抱歉;注意互动和交流,经常保持眼神接触也是一种重视;如果对方抛的梗自己没有那么感兴趣,那欢迎再抛一个新的梗出来,让话题继续下去,如果实在无话可说,好歹把话题拉回到今天菜式的评价上。
《我家那闺女》中,焦俊艳相亲现场可以说是当代年轻人相亲之痛的真实写照了。在父亲的劝说和节目组的双重安排下,她踏上了相亲之路。
很不幸,相亲对象和她一样缺乏此类经验,两人都是第一次相亲,没话找话的尬聊已成必然。
好不容易发现两人是同一所学校毕业,男方叫了一声“师姐”,焦俊艳只能露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接下来一度沉默,气氛僵持到可以令人脚趾抠地。哪怕有弹幕花字护体,也无法消除画面仿佛静止的凝固感。
每个人都有一些在意的点:比如年龄、身高、薪酬、体型,如果刚认识,这些雷区尽量不要当面触碰,而是从介绍人处了解一些基础信息,礼貌也意味着不会贸然提出引人不适的问题。
防尬聊妙招二:找准细节,适度夸奖
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总是更容易对喜欢自己的人更有好感。夸奖不是胡乱吹捧,也不需商业互吹,而是应该巧妙地找到与对方相关联的点,适度进行真诚赞美。
比如这顿饭吃的东西还不错,那就可以夸奖对方很会点菜,如果餐厅也是对方提供的选项,那可以一并赞美选餐厅的好品味。随手可复用的案例如下:
你:这家云南菜的味道也太正了吧!跟我在云南吃过的简直一模一样!(先笼统赞美,等待对方提供更多细节后补充)
他:哈哈,这是我云南朋友推荐的餐馆,据说用的食材都是从云南空运过来的。
你:哇原来如此,怪不得这个丽江腊排骨吃起来这么地道,一下就让我想起了在云南旅游的日子。你好会点菜!朋友的推荐也很靠谱。(根据细节继续补充夸赞)
他:哈哈谢谢,所以云南的旅途有发生什么好玩的事吗?(下个话题自动开启)
柔性调侃式沟通
资深媒体人Celeste Handlee在TED演讲《营造更好交谈的10条建议》中,为大家科普了如何把职业媒体人的访谈技巧用到生活中。比如,给对方更多的表达空间。
相亲最令人无语的,大概就是查户口式提问。老家在哪、什么学校毕业、哪个公司工作……这一连串回答完,还以为是外交部发言人在答记者问。基础信息从介绍人处了解即可,或者前期线上沟通时做个大致沟通,千万不要已经见面了,还让对方来做连环填空题。
柔性的、调侃式沟通,起码让人不会迅速沦为话题终结者。
防尬聊妙招一:多问具体而开放的问题
不想让对话尴尬地凭空结束,就要给对方充分发挥的余地,比如多问开放式问题,但又切记沦为大而空的务虚探讨。“人生的意义”这种问题还是等大家交流过基本三观后再问吧,初始就是哲学命题,可不是大多数人乐意回答的哟。
比如,同样是问兴趣爱好,以下为两种沟通方式:
他:你的爱好是什么?
你:美食、旅游。
大而空的问题,往往对应干巴巴的回答,一来一往,仿佛进入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现场。如果切入一个细节,效果说不定好得多。
他:平时周末你都把时间花在做什么事情上?
你:做做饭,跟朋友逛街,或者去短途旅行。
这个回答相对更真实可感得多,提问一方完全可以针对回答里的细节,继续追问“喜欢做什么类型的菜”、“短途旅行一般去哪里,有没有推荐”等相关话题。
聊不动时,可以复习《纽约时报》的经典36问。据说两两互相问过这36个神奇问题的陌生人们,只花45分钟,就能迅速对对方产生好感。问题包括“对你来说,怎样才算是完美的一天?”、“有什么事想做很久了?还没去做的原因是?”、“和对方分享你人生中尴尬的时刻”等,这些问题能快速拉近双方的亲近感和信任感,也满足了人类被人理解、倾听和认可的需要。
防尬聊妙招二:既交流事实,又分享感受
《男人来自金星,女人来自火星》形象描述了两性思维在聊天中的差异:男性习惯通过事实,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案,女性希望获得更多感情上的共鸣与理解。
相亲的目的,是寻找潜在的人生伴侣,某种意义上,三观比五官更重要。
对于基础事实信息的交流,反应的是客观情况,但要深入了解一个人,ta的态度和价值观,也隐藏在每一次话语表达里。交流时,用同理心换位思考,与人共情,这些沟通中的软素质,都反映了一个人是否懂得为他人着想。
如果对方乐于分享曾经喜悦或尴尬的经历,请准备好合适的笑声或善意的开解。通过表达感受,互相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不是成为冰冷的事实陈述机器。
随手举例如下:
他:今天下班比较晚,打工人可太不容易了。
你:社畜艰难,人同此心。年底已经忙到飞起,都没心思计划跨年怎么过。
为什么大多数相亲会沦为尬聊?因为双方都太知道这场沟通的目的性,难免会紧张。紧张就会让人放不开手脚,拘谨只会导致表达的变形。事实提供了可供讨论的基础信息,感受又让每个个体变得生动鲜活,面对一个有温度的人,怎么聊都不会特别尴尬啦。
合作原则和一致原则
根据语用学家格莱斯提出的“合作原则” (Principles of Coorperation),对话的双方在交流过程中需要互相配合,以完成交际任务。其中一条“量的准则 (The Maxim of Quantity)”规定,双方所说的话,应满足交际所需的信息量,既不多给信息,也不少给信息。
翻译一下就是:坦诚相待,点到即止,互不尴尬。
防尬聊妙招一:保持同等的输入和输出频率
如果问题过于密集,会给对方太强的攻击性和压迫感。毕竟大家来相亲都是想轻松愉快聊聊天,而不是准备接受审问。提问的输入和回答的输出同样重要。
问答穿插是个不错的聊天方式。比如关于某个开放的话题,对方给予了回答后,先适度回应对方的回答,再可以适当分享自己的见解,让双方都有发挥的余地。《爱在三部曲》里,男女主一直保持着随时流动延展话题的聊天方式,两人都非常放松,在大量话唠式的对白里,极大加深了感情,适合各位聊天困难症选手好好学习。
话题永远是具有延伸性的,抓住了这种流动的节奏,就能愉快保持同频率的输入提问和输出回答。
还是以兴趣爱好为例,比如对方回答“周末喜欢看电影”,那顺势提问最近看了什么好电影,了解对方具体喜好后,如果自己对这个话题也感兴趣,就可以开始了互相安利的过程;但如果对电影没兴趣,完全可以讲讲“公司年会抽奖送了电影卡用不完”的情况,话题延展到了公司福利制度;或者是“上次看电影迟到了40分钟,全程只能在角落里站着看完”,话题变成了“迟到出糗怎么办”。
约会时,保持适度的自我暴露,输出一部分关于自己的信息,更容易让人感到亲切友好哦。
相亲不是独角戏,滔滔不绝的单口相声没有人想听,疯狂追问的查户口也让人疲于应对。
当你在讲述时,尽可能真诚和轻松;当你在倾听时,请时不时向对方投去赞许的目光或点头示意。买卖不成情谊在,哪怕相亲的最后不能成为爱侣,也是认识了一位有意思的新朋友。
防尬聊妙招二:尽量扩大共识,减少分歧
正如复旦大学教授沈奕斐所说,相亲只是交朋友的渠道,对人保持好奇心、排除掉不合适的人、学会跟不同的人交朋友,都是重要的能力。
日剧《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呢~》里,记录了理工女依子和文艺男谷口被迫相亲的现场。两人起初对走入婚姻都兴趣缺缺,讲求逻辑与理性的依子,上来就直接表明自己“讨厌理科女”这种标签,对谷口感慨“你有健康的精子就太好了”。看剧一时爽,不过现实中这样讲话,十个相亲对象估计会吓跑九个吧?
但对话奇妙地推进下去,因为这俩人的底层逻辑是相似的。比如两人都觉得自己是恋爱不适症候的患者,能勇敢坦陈自己的恋爱不适症状:
对于婚姻的态度也非常相似,在女主抛出观点后,男主立刻表示“有同感”,他也认为“结婚是为了互相过上有益的共同生活,而订立的契约而已”。这种共识让两人倒是生出了惺惺相惜的感觉,找到同类的气息,让这样被迫的相亲反而没有沦为彻底尬聊。
忘掉相亲的目的,放下功利性地遇见真爱。保持轻松的心情跟一个陌生人开始一场愉快交流,希望所有人遇见的相亲都是棋逢对手的你来我往,最后都能收获甜甜的爱情。
安可时刻